《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月餅》 故鄉的友人問:「你們在美國有吃月餅的習慣嗎?」這是一個很滑稽的問題,立即不假思索的回答,不只是有,從心理上更珍惜與重視,而且非常講究「儀式感」。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在海外的華人對跟自己文化有關的節日,看得比什麼都重,不僅僅是思鄉情切,骨子裏也可能是在宣示難以割捨的「情感」。 自從三年前開始送「合豐集團」的敬老月餅,倪總周敏理事可以說相當的用心,因為是特別量身訂做的非賣品,考慮到耆老的健康問題,所送的月餅絕對不使用豬油添香味。上週五一如既往,首站CPC南山福壽老人中心,FCBA總共送出了300盒的合豐月餅,每一盒有四種不同口味餡料,連我們的理事都很喜歡。接下來就是按照商會的傳統,理事長王耀明醫師要送理事一盒「綠豆椪」的月餅,並和華文媒體辛苦的記者們共度佳節,FCBA維持此一傳統至少有15年了。 現在的世界,從來都沒有所謂的「公平」,在這個物慾操控的社會,充滿了凡事用物質去填滿空幻的心靈,華人在海外更懂得珍惜,除了2020年疫情開始停了一年,每一年誰都可以在華人超市看到琳瑯滿目的各式月餅,而且內容愈來愈豐富。「每逢佳節倍思親」,言簡意賅,蘊含「秋懷」有「望月念人」的浪漫,又不失緬懷感恩的心境。(坦白說,我們不是很喜愛食月餅,但若在此季節沒有享受到它的滋味,渾身都不對勁。) 有人說「在大自然中漫步,將靈魂帶回家」,也許大自然可以是最好的利器,喚醒人們的觀感,保持頭腦的清醒。「月餅」在海外,又何嘗不是提醒我們莫忘初心的利器,甜的讓華人永遠保有文化的根。 《美聯儲的加息》 上星期美聯儲主席鮑威爾表示,即使會給美國帶來經濟的一些痛苦,仍會繼續加息以遏制通脹,他暗示利率將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高位,澆滅了一些天才揣測美聯儲貨幣政策可能很快轉向的「天真」。當天美股重挫,三大股指跌幅均超過3%,道指狂瀉逾1000點。「恢復物價穩定可能需要貨幣政策在一段時間內保持限制性立場,歷史紀錄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不能過早放鬆政策。」鮑威爾的這一席話,引起不少人不以為然,但在這個領域中,他可是一言九鼎。 華爾街一群有識之士已有共識,別指望2023年美聯儲會有任何的重大改變,只有哈佛大學的教授對鮑威爾給予少見的肯定,認為他做了該做的事,是為了確保長期繁榮而讓就業和薪資受到短期衝擊,是可以接受的做法。我們必須說,雖然美聯儲在法律上是獨立的機構,但主席一職通常是由總統提名,經過議會通過而上任,因此多少還是會和白宮的政策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任何政策是否轉變,現在斷言都過早,今年期中選舉過後的結果,才能瞧出一些端倪,國會是否仍由民主黨掌控,都會影響到白宮未來所有的方向。 有人說「歷史會不斷重複」,雖然時間會變,但不變的是「人性」,在民主政治的領域,少數服從多數是「真理」,彼此較量的結果,也許只剩妥協或再妥協,說得難聽一點就是,在「政策歷史」的長河中,行騙的繼續行騙是「政客」的本色,上當的繼續上當的傻瓜,就非人民莫屬。難道沒有歷史教訓可以吸取嗎?有,就是人民手中的「選票」,只可惜它有如一盤散沙,極難做出有效的「共鳴」。 最大的影響未來會完全顯示在房地產和相關的行業,隨著通脹及房貸利率的調整,翻新舊樓出售已不再有利可圖,風險也極高,但自家翻修以便於住的更舒適,反而會成為搶手。沒有人能夠正確的預估,這個衝擊未來會有多遠多深?尤其是政府的交替,一朝君一朝臣,就拿紐約市來說,亞當斯市長上任不到一年,面對過去8年紐約市的千瘡百孔,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去克服困難,雖同為民主黨的市長,自由派和溫和派在做法上是黨中有黨,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 前二天SBS小商業局長(Kevin Kim)到法拉盛來和商家舉行座談,我們可以感受到亞裔局長非常強烈的想幫助一些小商家,大家也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問題,可是新政府上台,各局處的協調性都有待加強,絕對不是單一的局處可以做到效果的。例如一些營造工程等待相關單位來做檢查,碰到無理頭的延期造成財政上的損失,法拉盛公車道的專用行駛時間的調整,不符合商家的期待等,小商業局想振興商業,交通局、房屋局、消防局不配合,其結果可想而知。 現在的大環境,有一句老話說的好,在華人自己不覺得尷尬,那只能叫別人感到尷尬。政府的各部門都充滿著許多的尷尬,面對仍未消停的疫情,根本沒有人知道他們上班的真實情況,同樣是人,你又不能說他們不負責任,隨便找一個理由推遲,不會有同理心來彌補商家的虧損,自我堅強應對是你唯一的選擇。狂風暴雨的黑夜,沒有人會去考慮,躲在街角的流浪貓狗,是否找到足以遮風避雨的地方。(我們只想語重心長的呼籲華人,在今天的美國,華人絕對不可以整自己的族裔,不能團結至少不要互揭短處,使整個的族裔受傷。) 疫情總會過去的,整個世界早晚會步上正常的軌道,人們從俄烏戰爭中看到了相互毀滅的殘酷,國際間再也承受不起類似的另一場戰爭。由於每週的撰文在海外比美國國內還多,做為美國華人社區的長一代人,我們知道,這個世界早晚會回到「地球村」的概念,因此在下筆時,都會希望能把最真實的情況述諸於文字上,讓想要來美的華人,有可以參考的空間。不只是年紀的問題,身為人,做任何事「起心動念」都在一生成敗的計算中,寧可做「貧中之富」,也不肖於做「富中之貧」。 《老驥政爭牽動美國國運》 年長者有打拼的精神不服老,其實是一種象徵「健康」的美事,不過在今天的美國,尤其是2024未來美國總統大位之爭,讓很多美國人感到無奈,特別是今年11月份美國期中選舉,使得「老驥政爭」提前開打,平添了更加複雜的色彩。在民主黨,不少人並不贊成拜登繼續代表民主黨尋求連任,從體制上來說,如果體力衰退,偶爾說錯話的拜登總統執意要參選,「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不惜辛的掙扎奮起,是誰也不能阻止他的。 民主黨內,我們已看到了不少躍躍欲試的年輕政客,但大家都忽略了一個可能最心急的人,那就是現在的副總統賀錦麗,當初她幫襯拜登做第二把交椅,在她內心若認為是她成就了拜登,而不是拜登成就了她,那麼這兩年她是最瞭解拜登總統現況的人,她若想成為美國史上首位女總統,是一點也不過份的。可是在共和黨方面,前總統川普不斷地顯示他的企圖心,使得拜登咬緊牙根也要與川普再對決一次,賀錦麗心中的急與苦,可有人會了解?(說一句玩笑話,2020年川普成就了拜登,會不會有一天拜登又成就了川普呢?) FBI搜查(Mar-a-Lago)海湖莊園的事,由於在程序上有不少爭議之處,到現在仍在發酵,佛州聯邦地區法官(Aileen M. Cannon)在2頁的法庭指令中表示,法庭可能會採納川普一方提出的要求,委任獨立的特別主事官,審查聯邦調查局從莊園取回的文件,判斷當中是否有內容受行政特權保護。國家情報總監(Avril D. Haines)致函國會,表示其辦公室將會評估FBI搜查前總統川普私邸起獲的文件,衡量文件內容一旦外洩會否影響國家安全。 反正海湖莊園事件,FBI突兀的做法,已使其灰頭土臉,缺乏強而有力的理由,過程中也引起國會兩黨議員的不滿。共和黨的參議員(Linsey Graham)甚至於說出,如果川普被起訴,將會引起「街頭暴動」,他也解釋並非恫嚇國家的民主和法治。主要的原因是當(Linsey Graham)接受電視台訪問時表示,當年喜來莉以私人電郵伺服器處理公務都沒有被起訴,而且拜登總統的兒子(Hunter Biden)的醜聞到現在也沒有深入調查的跡象,起訴川普會引起「政治迫害」的疑慮。 此次FBI的行動最重要的依據是,有川普內部的人提供重要的線索,有人暗示可能是在莊園執勤的一名特勤局人員向當局爆料,謂川普在該住宅內存放了高度機密敏感的文件。川普的個性和脾氣,導致身邊人之不滿是有可能的,曾在其身邊工作,後來與他分道揚鑣的也大有人在,我們要提醒大家的是,看似粗曠的川普有其粗中帶細的不俗,從通俄門一路被調查下來,在法律上一直找不到其有犯罪的證據。(另外幾個已吃上官司的案子裏,當事人從未為了減罪與檢察單位合作咬上川普本人。) 但是沒有人會相信川普是無辜的,只能說凡事必須以證據說話,也沒有人會相信FBI真的不顧一切做出「政治迫害」的勾當,只能說華盛頓的沼澤中有不少人絕對不樂見川普有重行回白宮的機會。共和黨人却在此時緊鑼密鼓的聲明,一旦期中選舉他門奪回眾院的控制權,將對拜登政府展開全面的調查,包括拜登兒子亨特、邊境偷渡潮及新冠疫情的政策。在共和黨的調查清單上,現在的司法部長(Merrick Garland)領導下的行動也是其中之一。(從我們對政治的認識,共和黨的聲明並非明智之舉,因為中間選民恐怕不喜歡動盪的社會現象。) 川普的律師在8月31日提交18頁文件,指責FBI的8月8日突擊搜查海湖莊園,行動性質史無前例,且毫無法律依據,司法部罔顧法律,將川普藏有「私人總統紀錄」的行為列為刑事犯罪。聰明的川普已決定延到期中選舉過後,才會考慮是否宣布爭取共和黨的提名參選2024年的總統大選,令他由急轉緩的主要原因,我們認為是他支持的前阿拉斯加州長(Sarah Palin)出乎意料的在聯邦眾議員的選舉上,輸給了(Mary Sattler Peltola) ,不只是跌破專家預測,也挫損川普的銳氣。(Palin是共和黨的激進派,過去橘黨的要角,她還參選過副總統。) 《一個勇敢的老人》 1991年12月25日對整個世界來說,是一個值得回憶的日子,前蘇聯宣布解體,結束了「冷戰」,使得全球貿易和經濟有了輝煌順利發展的空間,想想有15年的時間。改變這一切的,是在1985年出任前蘇聯總書記的戈爾巴喬夫,他一上台就致力於化解與西方的緊張關係,包括在1990年與時任美國總統的雷根在限制核戰略武器上達成協議。1992年在他卸任後不久接受訪問時說:「我把自己看做是改革的啟動者,這些改革對國家,對歐洲和對全世界來說是必要的。」 雖然在俄羅斯仍有不少人對他並不諒解,一句話代表了他的宣言:「我經常被問到,假如重新來過,你會重複它嗎?會的,沒錯,而且會更持之以恆、堅定不移。」 關於作者杜彼得,自由作家、資深媒體人、節目主持人、紐約華人社區僑領、紐約法拉盛華人(工商)促進會總顧問。 NOTE: The views expressed here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

《退伍軍人節的沉思》 「退伍軍人」的概念在不同的國度裡,可能在意義上的解釋,會有一定差距。過去在台灣,除非你身體上有缺陷,否則每個人必須服完二年或三年義務兵役後,方能離台出國。但若沒有出國,就是退伍軍人,時不時仍要接受軍方的「教育召集」訓練,故簡稱為「後備軍人」。美國會比較盛大的慶祝退伍軍人節,是因為二戰後國家長期以來都面臨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以韓戰、越戰打的最久,且不少美國大兵葬身在異國他鄉。 今年的慶祝退伍軍人節,個人並不像往年喜看遊行報導,主要是一方面觀看學習,主流社會在遊行組合的優缺點,再者看熱鬧中也可細看政客在隊伍上的表情,以研究他們的內心取向。雙11正好是簡老師的生日,我們習慣當天在蛋糕點上爉燭緬懷,父女二人表示對她的感謝。今年隨著圓緣的出嫁,大叔內心感覺是有變化的,雖說過往的回憶,活著的歲月仍要繼續,但就好像秋葉片片落下了,明春又會恢復原貌,人的心情飄零了,「感恩的心」繾綣情深。 時光滴答地流逝了,年長的人開始懂了,任一首情歌都會有結尾收音的時候,枕肩懸空的位置令人更加成熟,掌紋的感情斑駁了,人卻沒有權力疲倦或迷惘,因為對自己的下一代及族裔,都必須繼續扛起多年的責任,你責無旁貸的把感情關注現在環境的千變萬化。凝視著若芬遺像前爉燭的熄滅,心底默默的相約,希望明年能夠繼續! 《柏林圍牆》 曾分隔東西德的柏林圍牆,在30年前的11月9日倒塌,東西德統一後在生活上並未真正一統,差異的水平仍未消弭,追根究底是分隔那麼多年,德國人到現在仍以「Ossi」和「Wessi」來分別居民,可見腦海中的心牆未散。為了平衡差異,統一後的德國政府一直要求人民繳「團給互助稅」,據了解累計已達數千億歐元之譜。不少西德城市居民,感到一些基礎建設多年失修,沒有理由東德城市繼續得到重建資助,因為它不公平。 我們也看到德國前500大的企業,有464家的總部是設在西部,比例高達93%。因此,以正常的生產力而言,東部企業的生產力落後西部,也造成薪資水平,東面的人只佔全國人均的80%,且缺工的問題嚴重。估計有200萬東德人移居至西部,令人驚訝的是,當中竟有三分之二是女性,如今東部總體人口而言,年齡較大、較貧窮、且男性居多。 德國總理默克爾9日在位於柏林圍牆遺址慶祝儀式上,在和解教堂發表演說,呼籲歐洲共同「維護民主和自由」。她說,柏林圍牆被推倒已載入史冊,這個歷史事件「教導我們沒有任何一堵牆可以將人們拒於門外或限制自由的高牆可以打不破」。(我們想說的是,默克爾的理念,使她帶領歐盟對「難民」開了大門,導致歐盟各國受了內傷而分裂。今年很多國家元首沒有出席紀念會,不知道默克爾可有感覺?)  《美國正自築「柏林圍牆」》 歐巴馬政府上任的前四年,共和黨產生了極右派的「Tea Party」簡稱橘黨,由佩林主導反歐巴馬的趨勢,並杯葛共和黨內的溫和派,跟今天民主黨內的極左派如出一轍,沒有太大分辨的空間。我們猶記得,甚至到了第二個任期初,現在的美國總統川普,仍在質疑歐巴馬的出生地,當年我們曾在撰文中,駡川普像「瘋子」,事隔多年,他已成為了美國總統。 可惜,歐巴馬在後期的確越走越偏,第一任期以「量化寬鬆」來幫助弱勢群體,目的是為了刺激消費、減低金融海嘯的沖擊,是完全可以被理解。到了第二任期,以行政命令簽署「DACA」接受難民,更不惜在警民衝突問題上,選擇性的發言,失去了全民總統的位階,使整個美國社會產生不安的情緒,委實令許多人感到憂心。加上歐巴馬後來在國防、外交上的失策,「物極必反」這也是為什麼2016年,我們大瞻預測川普會成為總統的主要原因。 這些年,為了「存仁社區論壇」,我們發了20年時間接收廣泛的資訊,不斷地加以分析和探討,而且很少用「大概」的觀念,原因就出在;用大概就不會細緻地分析和清楚的去瞭解,任何結論都將是「模棱兩可」,說了等於白說。為了要使自己能有長進,我們喜歡找主流社會非亞裔的民代聊天,在溝通時,會聚精會神聆聽他們說話的內容和意圖,甚至仔細觀察他們使用的語言和語氣的態度,然後再冷靜放慢自己的腦袋,重新排列組合,想清楚了再動筆。 川普政府的上台到現在為止,是完全與歐巴馬的施政,做了180度的轉變,肯定會使整個社會出現緊張的態勢,就是沒有人去想到,「民心思變」其實這也是川普被選上台最大的原因。但川普的行事風格又太極端,使不少人在傳統的考量上產生極大的「不適應」,瘋狂的極左派,找到了疾呼的空間,一波又一波的「瘋狗浪」急湧而至。含華人在內,理性的美國人心中感到徬徨,美國人在心中逐漸地築起了「柏林圍牆」,莫名奇妙到,在社交網站上,竟有人用不與「川粉」交往的要求。 來美國大半生,我們算是開了眼界了,從民主政治的角度,通常留給選民與社會的,都是選擇性的考題,因此往往在答案中,會出現百分比呈小數點的差距,畢竟每個人對事情的看法不盡相同。可是現在的社會氣氛是,凡事都以是非題來分解,什麼彈性、理性、蹉商、整合的空間全方位消失,逼著每一個人選邊站,反正非友即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太悲切了! 《共和黨內部矛盾待整合》 講到共和黨內部矛盾的起因,坦白說,川普總統要負一半的責任,2016年總統大選的時候,就不斷有耳語傳出,共和黨黨內的精英派,根本把川普當公子哥兒似的狂人看待,認為只要當選以後架空他,讓川普做一名虛位的總統就好。記得我們曾經撰文認為,以過去的歷史來看,川普不可能任憑精英派擺佈,而且會變本加厲的反其道而行,逼著他們與他妥協,最好是聽話。由於受到通俄門調查的影響,上台一年後,川普百分之百主導的政治遊戲規則,矛盾才正式浮上檯面。 不甘示弱的共和黨精英派,開始在私下集結,上演了數段不成功的串聯逼宮戲碼,但他們忽略了一點,川普能掌控川普王國,且數次從破產中起死回生,他的手腕和厚顏,絕非學院派的人可相比擬,課本上根本沒有這樣的教材。未來和現在的最大區分之所以不大,原因就出在「現在」也是未來,在政治的領域上更是如此,想像的空間你只能保留給自己,不能用在像川普這種性格的人身上。 最近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Nikki Haley)在12日出版了一本回憶錄(With All Due Respect),書中特別提到前美國國務卿(Rex Tillerson)及白宮幕僚長(John Kelly)秘密接觸她。在一次閉門會議上告訴她,他們正在致力拯救國家,並要她加入他們的行列,在他們認為川普處理不當的問題上與他對著幹。Haley在書中表示,這一要求令她「驚訝」,並認為他們二人的舉動,只是要將自己的理念注入到川普的政策中。 (Nikki Haley)在CBS播出的訪談中,告訴主持人(Norah O’Donnell),她認為前國務卿與白宮幕僚長「不應該那樣談論總統,不能要求我加入他們非正道的計劃。他們應該做的是,去告訴總統你的不同意見,如果你不喜歡總統做的事情,就可以辭職,要損害一位總統確實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那違反憲法與美國民衆的要求背道而馳,是冒犯之行為。」在訪談中她也提到,衆院發起的彈劾調查,相當於判「死刑」,她不認為川普該受此待遇。 川普政府的前國安顧問(John Bolton)最近再次批評總統川普,因為個人利益罔顧國安福祉,以至於美國對土耳其的外交政策受此左右。這位美國強硬的鷹派代表,曾經受到川普的重用,結果卻因為土耳其總統下令向俄羅斯購買導彈後,連國會兩黨均強烈支持制裁土耳其,川普卻一反常態極力反對。Bolton私下猜測,當中可能涉及川普的個人或商業因素。(最後導致他離開川普政府的另一項因素是,川普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態度。)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川普在短短近三年的時間中,他身邊的重臣紛紛展現不忠於他或難以苟同他的尷尬,的確說明了川普在行事作風上一如既往強硬的態度受到考驗。不過;我們從職場上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都在尋找一個理想的工作,從工作上對未來有憧憬是目標,希望得到成就是心願。然而在一個世界最強國家工作,首先就必須考慮是官與僚的區分,對現實的屈服與束縛是自然,否則就違背了職業道德。 《彈劾案正式啟動》 總統與國會鬥爭,是自美國建國以來一直存在的遊戲,爭的不是別的,就是權力與話事權的地位。因此,川普總統不是空前,也不可能是絕後,認真探討你會發現,美國先人在制憲之初,就為這種鬥爭式的平衡埋下伏筆,目的是,美國政府治理的制衡既脆弱又持久,並且可以在經過危機後重新調整。最重要的是,「彈劾」是國會被允許擁有的武器,從過程中國會可以成為推動國會和白宮成為同等地位的步驟。 我們很仔細的觀察了第一次國會衆議院舉行的聽證會,美國駐烏克蘭臨時大使(William Taylor)的談話,他說他的一名助手聽到川普和另一位大使通話期間提及「調查」一事。最近他的職員告訴他,他們在7月25日川普與烏克蘭新總統通話的第二天,在一家餐館聽到駐歐盟的大使 (Gordon Sandland) 與川普的通電話,Sandland告訴川普,烏克蘭準備啟動調查。 另外一位出席當天聽證會的還有副助理國務卿(George Kent),他的說法與白宮提出的對前副總統的嚴重關切截然相反,稱他從未聽說有任何美國官員試圖保護一家烏克蘭公司逃避調查。Kent承認,他本人曾在2015年就拜登的兒子在烏克蘭天然氣公司(Barisma)擔任董事表示關注。他也表示:「我認為美國不應要求其他國對當權者的對手進行選擇性的檢控,因為它違反了法律規定」。 Kent的證詞才真的是切中要害,主要的原因就出在,被調查的對象是拜登的兒子,而拜登一直是川普連任潛在的最大威脅。另外一個匪夷所思的重點是,川普為什麼會親自打電話給一個新上任的烏克蘭總統?這件事在操作上完全可以透過其他管道由幕僚執行即可,由此可見,川普的隨性,有可能誠如外界所描述的,往往不去顧及法律的責任問題。所以不論烏克蘭引發的彈劾案能不能成功,衆議長佩落西都已抓到重點成功羞辱了總統,她真的是一個可敬的政壇老將。 由川普總統直接提名任命的情報部門總監察長(Michael Aekinson),在收到吹哨人的「通烏門」投訴,並沒有告訴川普,直接把投訴轉給國會,才引起此次的軒然大波。川普不明白自己在2017年欽點上任的Aekinson,為何沒有盡力護主,反而認為可信又直接舉報,這些矛盾在最近幾星期有惡化的趨勢,川普公開質疑此君的操守,也引發外界開始揣測川普會不會有換人的疑慮。有消息人士稱,川普只是宣洩不滿,並非認真考慮換人。(我們認為,川普應該認真考慮的是,自己的行事風格。) 我們認為川普若能以好的角度去看「通烏門電話」的事情,他應該能理解Aekinson是情報部門總監,不是川普集團的家臣,他必須對美國法律負責任。若川普完全從個人角度去看待此事,今後不可能會對自己行事作風有改變,那麼將來他要恨的人將更多。任何彈劾聽證會,都是民主的良性隧道,也許會因意外而塞車,但大家追求的目標都是一樣,講究證據的社會,任何人都不應該阻撓或干預,否則就是破壞民主,總統也不例外。 所幸的是,即使川普被彈劾,2020年他仍能代表共和黨再競選,除非彈劾成功被免職,但自美國有歷史以來,這是從未發生過的事。此次國會彈劾聽證,是有史以來的第5次,也是第3次通過電視廣播過程。19世紀兩次彈劾,即1860年(James Buchanan)的4個月彈劾聽證會,以及1868年(Androw Jackson)的彈劾都只有文字記錄。到1974年1月,國會彈劾(Richard Nixon)時,首次在主要電視轉播,1998年彈劾(Bill Clinton)在當年12月19日轉播引大批人收看。 川普的彈劾聽證會電視轉播,全美數以千萬計的民衆放下手頭的工作,透過各種屏幕收看過程,但我們必須強調,大家也許會認為川普有失當的地方,不見得認為他有罪必須下台。至於會不會影響他的連任?我們覺得影響不大。 […]

知己知彼 今年美國副總統彭斯對中國發表既定的評論前,不少人都給予大量的關注,尤其是去年彭斯的評論相當的尖銳,今年以來美中在貿易衝突上不斷的加深誤解,因此有預測在措詞上,有可能比去年更激烈。事實上由於美國國內的壓力不小,來自於政治上的,川普總統正面臨競選連任及不按牌理出牌行事作風,無形中帶來的衝擊,他必須減低與中國的貿易衝突,至少於此時此刻,從經濟層面上帶來利多,會緩和情勢的逆轉直下。 我們也看到,彭斯一如既往的批評中國,但到了下半段的時候語氣轉為溫和,特別是他引用了一句古代的諺語 (only the present, but heaven sees the future),指美方寄希望與中國共同創造繁榮和平。話說在東漢靈帝時,有一懷才不遇的秀才司馬貎,有天夢到自己到了陰曹地府找閻王爺理論,駡老天待他不公,結果閻王爺不愠不火回答說:「天道報應、或遲或早、若明若暗、人見目前、天見久遠。」 司馬貌的故事,有點天馬行空,但記載於明代馮夢龍小說「喻世明言」,書中警世之用意甚深,人每不能測天,致汝紛紛議論,皆由淺見導識之故也。我們感到訝異的是,都說白宮內部有華文通,卻連「喻世言明」這麼冷門的典故都能通曉,且把它摘段應用在對外的宣告之上,實不能小覻美國政府內部,文瞻的博學多才。 這也加強了我們再三的提醒週邊的朋友,不要以為使用華語,就沒有人知道你在做些什麼?當沒有人注意你的時候,也許還可忽悠過去,一旦有人想了解你時,不論你用任何稀奇古怪的文字,都瞞不了任何注意你的人。今天的美國,特別是在美中關係非常微妙之際,為了避免給個人增添煩惱,先定位好自己的位置,不做任何超出範圍的事,才能夠心無罣礙的繼續你人生的旅程。因此;凡事三思而後行,想好未來的何去何從?肯定能紓緩莫名奇妙的思緒,讓生活享有恬靜。 從主流媒體的報導中,我們發現光涉及知識產權盜竊的案件,今年以來就有180宗左右,其中含多家知名醫學院在內的全美71家學術研究機構,而且幾乎都涉及華裔科學家,有的早已入籍為公民,FBI的調查人員,把事件歸之為中國竊取生物醫學機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院外項目副主任(Michael Lauer)表示,這已經衝擊生物醫學研究的各個學科。(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首席科學主任(Ross McKinney Jr.)更表示,凡有重要研究項目的醫學院,近乎一半會出現這種現象。 當然,從主觀意識型態上而言,由於美國的科研體系比較開放,而且中國來的研究生比較上對薪酬要求低於主流社會的人,同時也比他們耐心、耐勞,現在因美中關係趨於緊張,容易被懷疑為替中國做大規模的經濟間諜滲透。(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院長(Peter Pisters)承認,其中有一名科學家在電郵中表示,正研究如何把具備專利的冷東DNA試管帶上飛機,交給中國的同事。還有一名科學家向北京提供研究和數據,以換取中國「千人計劃」,每年收取7.5萬美元的額外收入。 我們必須強調這些被發現的郵件往來,均是用中文撰寫,然而並不因此享有「免疫」功能。所幸這些案件都不涉及軍事機密,沒有所謂的「國安問題」,而是有關科研的理念、設計、設備、數據和方法等,遭查的研究人員都在美領取美國政府資助,然後設立研究項目,卻又在中國申請專利。從我們了解的案子中,涉案者若不是角色錯亂,就是「貪」字使他們涉及法律問題,較耐人尋味的是,東窗事發後,他們又很容易以「種族歧視」來做為申辯的工具。 為什麼這二年我們常鼓勵國內來的人學成以後歸國效力,一則是讓自己心無旁騖的將所學,回國後好好繼續研究,再者也可避免給華人社區帶來二度傷害。或許有人會認為,細微的事件華人社區有足夠的逆向力量抗衡,重點是在日後,每個人仍然選擇要留在美國,集體無厘頭的抗衡,反而推進了建立不易華人社區的功能造成不安,影響到在美第二代華人的生存環境。 另一項殘害華人社區至深的是投資移民,矽谷女商人(Bethany Liou)在2016年收取投資款項時向投資人宣稱,投資的資金會注入(Cupertino Fund),然後放到當地的住宅、商業和酒店綜合開發項目,然而款項從未滙給相關項目的開發商,反而流入了(Bethany Liou)的戶口。當她被指控詐騙及挪用(EB-5)投資計劃款項時,她與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達成和解協議,同意支付5000萬美元賠償。此案結果已算是好的,一般而言,投資者都會血本無歸。(EB-5在未完成是介於無與有之間,等待期間既不像無那樣空,也不像有那樣滿,反而把夢築在聽天由命的領域中。) 11月5日紐約皇后區檢察官舉行投票,到了晚上開票的時候,民主黨候選人現任區長(Melinda Katz)以75.1%得票率大勝共和黨的候選人(Joe Murray),順利當選(DA)將於明年走馬上任。現年53歲的Melinda在皇后區的(Forost Hills)長大,擁有法學院博士學位,自2013年當選皇后區長以來,一直與華人社區互動良好,也對少數族裔的文化較為尊重。 贏得選舉當夜,有媒體記者說:「她的當選有你們不少的助力,可有考慮她的主張與華人保守的想法有差距?」坦白說,我們助力的部份是在民主黨的初選中,因為當時極端左傾的另一候選人聲勢浩大,但該候選人主張地鐵逃票屬輕罪,強調警察不能抓人,使我們必須極力保住Melinda,雖然了解她也支持司法改革及大麻合法化。(加州與紐約州,自由主義的思想非常澎湃,特別是大麻的問題上,但Melianda不像另一候選人那麼極端。) 在紐約,特別是地方的選舉,黨部提名在初選中不一定能勝選,可是贏得民主黨的初選,候選人若不出什麼意外,都比較容易獲得勝選。此次DA的選舉,共和黨的候選人(Joe Murray)的主張與保守華人的想法比較接近,卻不見其到華人社區來做廣泛的宣傳。再者華人的選票不夠多,在黨內初選還能起到作用,到了大選根本沒有人太在意華人的選票,況且,皇后區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相較,人數是6:1。 大選前,Meliada一再的到華人社區來拜票,選前又請求華人造勢,我們當然恭敬不如從命的伸出橄欖枝,至少也可以顯示華人「舉足輕重」的地位。最最重要的是,選戰猶如打戰,結果就是必須能贏,否則打再多高空也是枉然。我們期待的是,在自由主義充斥下的司法改革中,萬一與華人有抵觸時,相對熟悉華人的政客,能從文化中多理解華人一點。(華人要能知己知彼,方能立於不敗之地,任何消極的抵抗或吶喊,只會成為「義和團」的現代版。)  這是個什麼世界? 知名美國摩門教家族(LeBoron)的成員,4日在墨西哥北部開車欲前往婚禮途中遭槍手伏擊,至少有9人遇害,包括3名女子和6名兒童,另有6名孩子受傷,死者均為美國籍,居於墨西哥北部。這起攻擊事件地點在墨西哥(Chihuabua)與(Sonora)兩個州交界處的(Rancho de la Mora)地區,當地因毒販和土匪橫行而惡名昭彰。(LeBaron一家人在1940年代移居美國,信奉摩門教基本教義派,由於美國的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摩門教掃除一夫多妻的教義,憤而搬至美墨邊境、持有美墨雙重國籍。) 總統川普事後表示,墨西哥總統把打擊毒販集團列為重大議題,但是這些集團龐大又有勢力,有時需要一隻軍隊才能擊敗他們。川普說:「是時候了,墨西哥應該在美國協助下對販毒集團開戰,讓他們從地表上消失。我們只等貴國新總統來一通電話。」墨國總統先對川普表示感謝,但他必須考慮美國如何提供協助,並確保尊重我們的主權,因此;可能暫時不需要外國插手處理這類案件。 目前對發生連幼童都不放過的殘暴事件,各方面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是誤殺,有的說是(LeBaron)家族與販毒集團有恩怨情仇,是一種報復行為,不論何者為真?這種毫無人性的對婦孺下手,都不該被容忍,況且這個家族篤信宗教,很難讓人相信,有什麼與販毒集團產生仇恨的理由。不過值得慶幸的是,一名7個月大的女嬰被家人藏於汽車後座,在歹徒亂槍掃射之下,竟躲過了密集子彈射擊,案發11個小時後,被搜救人員尋回且奇蹟生還。 墨西哥毒販組織是連市長都敢殺的猖狂,眼中除了金錢利益,根本無視法律的存在。有人曾說這些挺而走險的黑幫份子,都是來自於被欺壓的低下階層,究竟是為世所逼,還是利益逼他們自我成魔?不值得去研究,至少我們看到的是,為了金錢,他們幾乎是容不下任何人,不斷地把悲痛帶給他人,壞人當道作威作福,是另一個問題,把世人的視覺帶入了黑暗世界,才是不可原諒的事情。 面對世間的千變萬化,我們非常清礎,情勢不可能逆轉,面對喪心病狂的事件,也許大家應該努力不使負面情緒擴散。在阿肯色州有一23歲女子(Chastity Patterson)日前在她的臉書上分享,過去四年她每天都在手機傳訊息給已離世的父親分享生活,沒想到,近日竟得到回覆,讓她感動分享訊息內容。她也描述每天傳短訊給父親,讓他知道她如:完成大學、戰勝癌症、失去了友誼、遭男友背叛等。 […]

眾所期待的紐約第一小籠包餐廳「南翔小籠包」,正式於法拉盛39大道的富頓廣場(One Fulton Square)重新開業,以全新的形象和不變的美味與饕客們見面。 南翔小籠包舊址位於王子街、38與39大道之間,與新店面的位置僅有幾步之遙,全新的南翔小籠包佔地5 千平方呎,店主已與美國富頓集團簽定十年租約,富頓廣場以各式美食聞名,包括馬來西亞料理金爸爸、曾登上紐約時報的官府四川、精緻日本料理Iki、韓式炸雞Coop與屋頂酒吧Leaf Bar & Lounge等知名餐廳,南翔小籠包的加入將讓商場中的餐飲更具指標性與多元化。 南翔小籠包總經理鄭艾迪表示,「我們非常開心地宣佈,南翔小籠包正式回歸,經過了數個月的準備,我們以更好的用餐環境、服務品質以及升級的菜色繼承南翔小籠包的傳統,並帶給消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 除了招牌小龍湯包、兩麵黃、上海炒年糕、牛肉蔥油捲餅與元盅雞湯等人氣品項外,還加入了外觀吸睛、口味獨特的「六彩小籠包」,包括墨魚汁松露黑色小籠包、紅麴雞肉粉色小籠包、波菜絲瓜干貝綠色小籠包、胡蘿蔔蟹粉黃色小籠包以及限量的甜菜鵝肝紫色小籠包。除了更多樣化的餐點外,週末營業時間也延長至凌晨1點,歡迎消費者於宵夜時段前來。 位於39大道轉角的精華店面可容納150位客人,舒適的用餐環境將以原木與石材等饒富當代風格的建材為基調,再加入以中國傳統磚瓦建築為靈感的元素。 餐廳中央另規劃了開放式廚房,讓消費者能欣賞大廚們製作小籠包的精湛技巧,開業後也將以精通中英雙語的服務人員為主,讓消費者擁有賓至如歸的用餐體驗。 美國富頓集團執行副總裁李芝璇表示,「南翔小籠包的重新開業對社區而言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非常榮幸南翔小籠包於富頓廣場開業,他們將最正宗的上海美食以及飲食文化帶來了紐約,相信南翔的開業將吸引更多的紐約饕客前來法拉盛品嘗亞洲風味料理。」 更多商家訊息,可拜訪富頓廣場網站(www.OneFultonSquareFlushing.com)與微信公眾號平台(OneFultonSquare)。  

由知名臺灣導演楊力州所拍攝的紀錄片《紅盒子》(Father),描述臺灣傳統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曲折人生及與父親李天祿間的難解關係,該片將於4月14日在紐約華語電影節(CineCina Film Festival)放映,導演楊力州並將來美與紐約觀眾交流,分享他從影以來拍攝歷程最久的作品。 導演楊力州為《紅盒子》花十年跟拍布袋戲國寶大師陳錫煌,片名取自於陳錫煌供奉戲神祈求表演順利的「紅盒子」,片中不但展現許多精湛的布袋戲演出,也突顯布袋戲傳統凋零而面臨技藝傳承的問題。此外英文片名「父親」(Father)更點出陳錫煌活在布袋戲傳奇名師的父親李天祿的身影下,父子關係之間複雜難解的情結。 陳錫煌是唯一獲得臺灣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雙授證的國家級藝師,他成長於布袋戲世家,祖父與外公皆是布袋戲團班主。導演楊力州自述,年輕時欣賞過陳錫煌師傅的布袋戲後就深深著迷,決心拍攝他的紀錄片,結果一拍就是十年,去年還完成布袋戲VR及AR影片,接下來也將繼續記錄陳錫煌師傅的偶戲表演,盼透過影像傳承這門傳統藝術。 臺灣導演楊力州執導過《拔一條河》、《被遺忘的時光》等許多膾炙人口的紀錄片,2016年曾以記錄臺灣金馬影史的《我們的那時此刻》來訪紐約,此次受紐約華語電影節邀請,再次攜新作《紅盒子》來美,該片將於4月14日在紐約SVA戲院、5月26日接續在波士頓臺灣影展放映,活動詳情請上網站查詢。 【楊力州導演的話】 這是⼀部關於台灣傳統布袋戲技藝、傳承,以及⽗子關係的紀錄片。在拍攝的十年間,看著布袋戲文化因為語言的壓制、娛樂的多樣化後不可逆的消逝,我想…就⽤最華麗的⽅式跟它說再⾒吧!面對台灣傳統布袋戲的消逝,請再看⼀眼,這可能會是最後一眼。 放映場次(以網站最新資訊為准): [紐約] CineCina Film Festival 2019 導演楊力州將出席映後座談。 4月14日週日晚間6時30分 SVA Theater(333 W 23rd St, New York, NY 10011) [波士頓] Taiwan Film Festival 2019 5月26日週日晚間7時 Lecture Theatre, Building 26 – Room 100, MIT (60 Vassar St., Cambridge, MA 02139)

本週末,隨著北極冷空氣的推進,紐約,波士頓等美東多個地區的氣溫會急劇下降。提醒大家要注意保暖。生活在美國東岸的朋友最好在這個週末到來之前,找出過冬的衣服,因為一場降溫正在悄悄的向我們走來。 這場東向移動的北極風暴預計會在本週四(11月9日)晚間,抵達美國東北部地區,本週末的氣溫預計會直逼歷史同期的最低點。 根據氣象預報顯示,本週五的氣溫預計會下降15到20華氏度。晚間,紐約的溫度會降到華氏26度、大約攝氏零下3度左右,波士頓更是會降到華氏16度、也就是大約攝氏零下9度! 而賓夕法尼亞州部分地區,本週已經開始下雪。 本次美東北地區的降溫,預計會從週五持續到下週一,之後天氣還會回暖。新唐人記者韓瑞紐約報導

星期二(11月7日),紐約市的選舉毫無懸念地降下帷幕,這場並無多少新意的選舉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況的話,應該是「連任」無疑。除了市長、市主計長和市公益維護人這三個市一級的官員均連任以外,五個區的區長也均獲連任。 到昨天晚上10點半出票率為88.59%的時候,白思豪獲得了65.22%的選票(64.6萬張),而位居第二的共和黨候選人瑪麗奧(Nicole Malliotakis)則獲得了28.54%的選票(28.3萬張),白思豪毫無懸念獲得連任。昨天一大早,白思豪就在推特上秀自己的政績,推文不斷,在10點多的時候,白思豪就在推特上發文,表示感謝自己獲得這一機會「再幹四年」,並表示自己對未來更為樂觀,「一切才剛剛開始」。 共和黨候選人瑪麗奧,雖然沒有能夠當選,但在民主黨佔據絕對主導的紐約市,能拿到29%的選票,已經是成績驕人。在布碌崙的「威廉谷飯店」(William Vale Hotel)選後派對上,現年只有37歲的瑪麗奧面帶微笑,感謝出來為她投票的人。她表示,雖然敗選了,但是她要繼續奮鬥,也包括和連任市長白思豪合作。 中華總商會執行長于金山也表示,瑪麗奧成績值得肯定,「紐約市共和黨選民只有15%,她能拿到將近30%的選票,大家對她的表現刮目相看。而且,她在華埠得到相當多的選票,這對白思豪是一個警訊,他今後應該對小市民要有更多的注重。」 華裔選民 投票取向明顯不同 在華埠、布碌崙八大道和班森賀、法拉盛,華人選民的投票情況看起來非常的不相同。在「深藍」的華埠65選區,白思豪是大獲全勝,在出票率為97.65%的時候,白思豪拿到11,316張選票,而瑪麗奧則拿到4,430張選票。 不過,在華埠確有華裔選民表示,對白思豪的政策不滿,把票投給了瑪麗奧。在孔子大廈住了40多年的孫先生說,自己不投白思豪,因為白思豪的遊民政策,「把納稅人的錢花在了不必要的人身上。紐約市的治安每況愈下。」 另一位選民葉先生說,白思豪是激進的民主黨人,有「共產思想」的人,什麼都強調均等,令不少華人有想法。 此外,白思豪對特殊高中的態度,也是導致一些華裔選民投票給瑪麗奧的原因。選民許先生直截了當地說:「因為白思豪不支持特殊高中考試,我兒子就是史岱文森高中畢業的。」選民劉女士說,特殊高中考試使華人新移民學生改變人生,白思豪的立場讓他失去部分華人的選票。 除了華埠以外,布碌崙和法拉盛的華人則有更大比例的人投票給了瑪麗奧。在州眾議員白彼得所在的布碌崙第49選區,出票率為96.88%的時候,白思豪共拿到2,910張選票,而瑪麗奧則拿到4,304張,比白思豪還多一些。在華人聚居的法拉盛,出票率為91.30%時,白思豪得到4,339張選票,而瑪麗奧則為3,930張,兩人不相上下。 主計長和公益維護人 均獲連任 另外兩名市一級的官員:市主計長斯靜格(Scott Stringer)、市公益維護人詹樂霞(Letitia James),也都輕鬆獲得連任。 在出票率為86.95%的情況下,斯靜格獲得了76.05%的選票,位於第二位的Michel J. Faulkner則獲得了20.11%的選票,兩者懸殊較大。而詹樂霞在出票率在86.95%的時候,則獲得了73.03%的選票,也是遠遠高出第二位的Michael A. O’Reilly(得票率為16.14%)。 斯靜格現年57歲,畢業於紐約約翰傑刑事司法學院,曾做過州眾議院及曼哈頓區長等職;市主計長負責城市的財政和審計工作,本次當選是斯靜格的第二次連任。 詹樂霞今年59歲,畢業於華盛頓霍華德大學法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曾做過律師,是紐約市第一個非裔婦女市級官員,顧名思義,市公益維護人的職責是直接架起選民和市政府之間的聯繫,並對市政進行監督。 陳倩雯、顧雅明均高票獲連任 將進入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任 成為市議會資深議員 週二(11月7日),紐約市的兩名華裔市議員成功連任。華埠第一選區現任市議員陳倩雯以大比分勝出,而皇后區法拉盛第20選區市議員顧雅明則因為沒有競選對手而輕鬆當選。 週二晚上,在出票率為97.27%的情況下,陳倩雯獲得了50.09%的選票(11,389張),而排在第二位的馬泰(Christopher Marte)以獨立黨(Independence)候選人的身份出現在選票上,獲得了36.65%的選票(8,334張)。 陳倩雯當晚的慶功會在麒麟金閣舉行,近百人參加了慶功會,包括曼哈頓區長、社區領袖及義工等。在慶功派對上,她感謝選民對她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華社選區的選民,在冷風冷雨的惡劣的天氣下踴躍出來投票,墊定了她的勝利,她說:「我的勝利也是社區的大勝利。」 中華總商會執行長于金山表示:「初選的時候華人社區不夠熱烈,很多中國人注意到她差點馬失前蹄,今天的普選華人都出來,投票非常熱烈。孔子大廈初選只有400票,這次有900票。而她的競爭對手馬泰在社區服務成績非常有限,去年才出來投票,政見不特別,這三大原因導致他和陳倩雯拉開距離。」 「這次選舉很不容易,其中經歷了很多困難。」陳倩雯對記者說。「但是選民的眼睛是明亮的,知道我這麼多年來,特別是這8年的做出了哪些成績;雖然有時候會受氣,但是我感覺為社區服務非常值得,我非常高興能夠在市議會幫助很多需要幫助的人。」 顧雅明無挑戰者篤定連任 輕鬆投票 而在皇后區的法拉盛,由於市議員顧雅明沒有挑戰者,篤定當選。在出票率為93.94%的時候,顧雅明得票率97.7%,除了193張手寫候選人的選票以外,並無其他候選人出現。 不過,可能是因為顧雅明篤定連任,加上天氣原因,因此法拉盛華裔選民投票不是太踴躍。法拉盛投票站開放到晚上9點,但是傍晚開始下起的大雨,將持續到午夜,或許對選情還會有一定影響。根據記者觀察,幾個大的投票站,都冷冷清清,比如布蘭德屋投票點,到了下午,只有不到一百人投票。而顧雅明便是其中一位,這次普選,他沒有挑戰者,神情顯得輕鬆自信。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顧雅明表示,未來四年將繼續關注法拉盛的發展,讓社區發展得更好。他說:「還有很多沒有做好的事情,One Flushing這個項目也快要建好了。社區要發展,是要平衡地發展,一個社區,沒有發展是不好的,不能停在原地的。」 華埠華人選民 投票踴躍 普選日(7日),選舉市長、市主計長、市公益維護人等全市性職位,以及五區區長、地區檢察官、州法官、市議員等。在華埠的投票站,因選舉事關市長及華埠的市議員將是誰,昨天雖然降溫風大,但擋不住華人踴躍的投票熱情。 孔子大廈投票站有「華人票倉」之稱,早上6點票站剛開門,就有選民冒著低溫寒風前去投票。記者在票站看到,有老人坐著輪椅或在護理員的陪伴下前來投票。據票站工作人員鄭永佳介紹,到中午12點左右,已經有近500位選民投票。選民投票踴躍的原因,他認為,一是今年是市長選舉,二是華埠市議員選舉的選情激烈。 鄭永佳說,投票的人多,還有一個原因,今年孔子大廈投票站所對應的「選舉區」(Election District),從原來的三個增加到四個。他表示,每個「選舉區」範圍內的選民人數平均大概800人,孔子大廈票站所對應的選民大約有3,200人。「到中午,就有近500人來投票,投票率有15%,這個投票率,在全市算高的,估計到晚上,共將會有800到1,000人投票。」 不過鄭永佳也提到,由於今年有新「選舉區」劃歸孔子大廈票站,「亨利街、麥迪臣街那邊的Election District劃了過來」,有部分選民去錯了票站,費了點周折。 華策會前董事長劉林劍虹表示,9月黨內初選時,孔子大廈票站全天的投票人數約600人,相比之下,7日的普選,選民投票更踴躍。 據了解,7日早上11點多時,在華埠130小學投票站,也有300多人投了票。 […]

10月31日下午,美國紐約曼哈頓下城突發重大案件,一男子駕卡車蓄意衝入自行車道,導致至少8死12傷。警方已將事件定為恐怖襲擊,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已接管調查。 10月31日下午3點10分左右,在紐約曼哈頓下城哈德遜河(Hudson River)邊,一名男子駕駛輕型卡車(pickup truck)衝入自行車道,目前至少8人死亡,12人受傷。警方稱,司機事後手持兩把假槍跳車,但被警方擊中,目前已在警方押解下送往醫院治療。 多個執法部門表示,該事件正作為恐襲案件進行調查。據目擊者報告,男子作案時高喊伊斯蘭口號「真主至大」(Allahu Akbar)。 目前聯邦調查局的反恐聯合工作組(Joint Terrorism Task Force)已接管調查。 一名高級執法人員稱,襲擊者駕駛一輛家用出租卡車,在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附近的20個城市街區猛衝,並且撞擊了一輛校車。校車上有4人受了輕傷。 https://twitter.com/el_dorado91/status/925442583760846848 目前曼哈頓西側高速公路(West Side Highway)已經關閉,包括防爆小組在內的數百公務人員趕赴現場調查。目前並未發現有其他犯罪嫌疑人。 史岱文森高中的學生說,他們看到一名男子從卡車上射擊,然後沖向一輛校車。一名目擊者稱,他看見司機駕駛白色卡車出現在在西街(West Street)和錢伯斯街(Chambers Street)一帶,與世界貿易中心紀念碑只隔幾個街區。當時學生們正在放學。目前周圍的建築、包括史岱文森高中,都已被封鎖。 紐約市長白思豪(Bill de Blasio)表示,「這是恐怖行為,而且是特別懦弱的恐怖行為」。事件發生後,白思豪和紐約州長庫莫(Andrew Cuomo)都立即趕往現場。 川普總統接報後,也指示要不斷向他報告細節。

1

紐約驚爆恐襲 美國人被迫學會「苦中做樂」 杜彼得 《前言》 人在生活的過程中,難免會有敵人,或者說,與自己意見與想法不合的人,那麼國與國或民族與民族之間,當然也不能倖免,也許它是「哲理」,但又何嚐不是「命運」。很多國家之間開戰成為世仇,都是因為隔鄰或者是彼此在接觸之後,因為含宗教信仰在內的各式各樣理由,因矛盾而產生不高興、不接受、不能理解。 可是如果你仔細去推敲,有些糾紛與衝突,是完全可以避免,且可以不必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其中的緣由固然可以說是為了「利益」,我們看到的卻是「人為的因素」,因為往往戰爭的代價是超過所謂的「利益」太多。 過去,我們看到加拿大和丹麥,因為有個叫做「漢斯島」的位置是處於兩國之間,雙方都認為那個島是屬於自己的,也使兩國一直為此而爭拗不休,卻永遠沒有結果。於是加拿大的軍隊會定期走到島上去移走丹麥的國旗,並留下一支加拿大的威士忌,而丹麥的軍隊又會定時回到島上去移走加拿大的國旗和威士忌,然後插上自己的國旗以及留下一支丹麥酒。好多年我們都一直認為,這兩國為什麼如此的愚蠢,但是看到這些年世界產生的許多仇恨與戰爭,我們反而覺得,這兩國怎麼如此的「愛好和平」又可愛。 《恐怖威脅從未遠離美國》 美國17日先後發生了3起襲擊事件,讓所有人都緊張不安。在造成29人受傷的紐約曼哈頓爆炸中,警方在爆炸地點附近發現了第二枚未引爆的炸彈。警方也因為這個未爆彈找到了指紋,並通過指紋線索鎖定了嫌犯是28歲的拉哈米。18日晚上,警方在新澤西州伊麗莎白車站發現了5枚炸彈,而它們是用高壓鍋做成,與3年前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如此出一轍。有一退休的老師在聽到紐約爆炸案的第一反應是:「又爆炸了」,雖然她不願承認,恐怖襲擊已成為生活的一部份。 退休老師摩尼卡表示,車站大量人群讓她感到不舒服,她確實四處尋找出口,因為她在車站等待她的朋友,不過她說,不希望自己的兒孫輩生活在如此混亂的社會,更不希望接受這是生活的一部份。沒有人會願意陷入這樣的漩渦,轉中有轉,圈中有圈,隨時隨地,使人們身不由己,因為發覺一切向下沉淪,大家拼命掙扎向上爬,最怕的是一切已太遲。 19日上午10點左右,在警方19日早上通過手機緊急警報的方式,向紐約民眾公布了拉哈米的照片後,新澤西林登市酒吧(Merdies)的店主巴恩斯發現有一名男子睡在酒吧的門廊上,他起初並沒有認出這個人是拉哈米,只是想讓此人離開,因為他不想讓這名男子被地上的玻璃扎傷。巴恩斯用西語請他離開,但拉哈米卻用英語回答了他,當兩人四目相對時,他認出了他是凶嫌,立即跑到對街另外一家商店報警。 一位警員接到報警後趕往現場,並確認他是拉哈米,而凶嫌拔出手槍向該警員腹部開槍,但子彈擊中了他的防彈衣。警員反擊,拉哈米立即逃跑並持槍向路過的汽車掃射很快地其他員警趕到現場,凶嫌被警員多次擊中,上午11時左右,拉哈米被戴上手銬,用擔架抬到了救護車上,被送到紐瓦克的大學醫院接受治療。 17日晚上8時左右在明尼蘇達州的(Crossroaks Center)購物中心,一名穿著私人保安制服的男子,揮舞著一把類似是菜刀的武器,四處襲擊他人,包括走廊、商店以及公共空間刺傷了9人,據稱他曾經問一名受害者,他們是否是穆斯林,其後他被趕到現場的埃文市警員福爾納克開搶打死。伊斯蘭通訊社Rasd於18日聲稱施襲者是一名「伊斯蘭國的士兵」,他是響應組織的呼籲,向美國帶領的反伊斯蘭國聯盟國家發動攻擊。 「社會主流中的伊斯蘭恐怖主義」,德意志廣播電台18日評論說,從奧蘭多到紐約,美國的暴力襲擊不僅來自國外,還有許多本土美國人。「911」已經離去,但美國面臨的安全問題仍舊巨大,就像歐洲一樣,隨時可能爆發獨狼式的襲擊,美國必須面對這種新的問題,防止社會激進趨勢。 最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是,紐約白思豪市長在恐怖襲擊發生後,向媒體發布說是「蓄意」的襲擊,與19日紐約州長葛膜說:「今天的信息顯示,這可能與海外恐怖主義有關,我們要等待調查」,很明顯對爆炸的認定不同。等到凶嫌抓到以後,白思豪終於改口承認爆炸是一次「恐怖襲擊」。 更讓人感到不舒服的是,19日筆者應邀參加警察局長的就職典禮,10點開始的典禮上,主辦單位竟安排穆斯林的祭師帶領大家禱告,他用宏亮的聲音說:「願阿拉真神赦免你們大家。」使得在場的警官與來賓彼此眼神互相交會,沒有任何人心中感到舒服,因為當時在每個人心目中,早已認為星期六晚上的爆炸是穆斯林激進份子之所為。想不到,到了11時左右,Twitter傳來消息並證實,拉哈米已被逮,是對美國不滿的穆斯林無誤。 人若不斷跟人相比,往往真的會氣死人,而今天紐約人在過去的恐襲爆炸中,最令人感到悲哀的是,市長白思豪在爆炸發生後竟以「蓄意」來形容,而不是以「恐襲」,且事隔不到二天,又違反傳統以穆斯林來帶領紐約警局盛事的禱告,令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悲美國現在的種種處境。 《結語》 那天和朋友在議論現在的高壓鍋炸彈與「911」的恐怖襲擊有何不同,至少過去911的恐襲有固定的地點,一般都不太會以華人為目標。但是現在的獨狼式爆炸規模雖小,卻沒有對象與時間,隨時隨地都會有華人不小心經過某一個垃圾筒而死於非命。 過去我們常會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但是有些江湖術士,以權威姿態教導善男信女要「放生蟹,可以減少害你的小人。」可悲的是,他們在放生的時候缺乏常識,把淡水海產帶進鹹水海,無形中成了「集體謀殺」。 關於作者 杜彼得,自由作家、資深媒體人、節目主持人、紐約華人社區僑領、紐約法拉盛華人(工商)促進會總幹事。 以上論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MTS傳媒中文】觀點或立場。

Auth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