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貢獻社區30年 美國紐約福壽老人中心主任王能榮休

擔任美國紐約華策會福壽老人中心主任30年的王能,正式退休,1月29日,華策會為他舉辦歡送會,約200人出席。眾人紛紛向他送上鮮花、為他切蛋糕、與他合照留影,感謝王能把自己最年富力強的30年奉獻給老人中心,大家在表達不捨的同時,也祝福他展開嶄新的、豐富的退休生活。

華策會董事長曾翁若梅、首席執行官何永康及福壽老人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羅一玲等,在慶祝會上感謝王能對老人中心及社區多年的貢獻及付出。

紐約市市議員顧雅明及各民選官員均派員參加歡送會,包括市國會眾議員孟昭文,紐約州參議員(Senator Toby Ann Stavisky),主計長斯靜格(New York City Comptroller Scott M. Stringer),皇后區長凱茲(Queens Borough President Melinda Katz); 紐約州眾議員金兌錫(Assemblyman Ron Kim)、與李羅莎(Assemblywoman Nily Rozic)等,並頒發感謝信,感謝王能對社區的貢獻。

華商會總幹事杜彼得等社區人士也出席了歡送會。

王能在1989年的二月份開始擔任福壽老人中心的主任,在此之前,他擔任中心的個案專員及聯絡員。當他開始工作的時候,有大量的中國及亞裔移民湧入皇后區法拉盛,他們非常需要資源及社區服務,像許多其他的華策會員工一樣,王能不僅為服務社區,也是社區的一員,他整個的職業生涯為華策會工作,他和他的家人也一直活躍在社區的事業中。

王能表示,自己目前對退休生活還沒有具體的規劃,但「希望為社區盡更多力」。

王能發表六頁紙長的致辭,他回顧,32年前他不滿30歲,就到華策會從事耆老服務,不過他1986年去面試時,應聘的是服務年輕人的崗位,「面試我的是皇后區社區服務中心主任陳淑齡,我很緊張,面試一路順利,到最後一個問題,問我是否有服務年輕人的經歷,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Young People?洋人?』我立即回答:沒有。回答完後,我就後悔了。陳淑齡就說,那你就去服務耆老的項目吧。」王能說到這,眾人都哈哈大笑。

福壽老人中心辦得有聲有色。王能說,他從前輩那裡受益良多,他的經驗是緊緊抓住兩點:一是從事社工,不能關起門來自己單幹,需要與其它機構合作;二是要「重視預算」,「管理老人中心,就像管理一家公司一樣,若生存不下去,怎樣發展?」

王能介紹了在福壽老人中心發生的、曾改變了聯邦福利立法的事件。1996克林頓總統要修改聯邦福利政策,聯邦社會部的部長為修改福利立法來紐約調研,在皇后區只選擇到福壽老人中心聽取意見。他抵達福壽中心後,一個86歲、從香港來美60年但無身分、依靠現金補助(SSI)生活的老人,向部長直言不要取消她的SSI。部長把她的呼聲帶回白宮,後來克林頓簽署的法案,聽取了這個的意見,沒有取消在改革實施前已領取SSI的無證移民的這項福利,惠及了全美像她這樣的無證移民。

跟隨王能多年的的福壽老人中心執行委員會主席羅一玲哽咽表示,老人家們跟了王能這麼多年,「萬般不捨得他離開」。她也希望大家記住福壽老人中心對華策會的貢獻——現在皇后區社區服務中心大樓所在的地塊,是福壽老人中心的耆老省吃儉用買下來的,「我們先後搬過七次家,有一次實在找不到地方,只得搬到佛光山,呆了九個月」,老人們只吃素、沒有肉吃的日子都經歷過;因為場地不穩定,所以耆老們決心一定要買自己的物業,後來用省下的錢及捐款買下現址,地塊於2008年改建,2017年福壽老人中心回遷。

2019年1月31日,鄭石將擔任華策會福壽老人中心的新任主任。

鄭石擁有在社區服務機構協助和指導服務亞裔社區,移民及難民的社區服務超過二十五年的經驗。他之前在亞洲人平等會的新美國人機會中心擔任主任,在法拉盛開發了老人日托及職業培訓計劃。在此之前,從1998年至2012年,他擔任美東越棉寮華僑社區中心行政總監,期間他為美國亞裔移民及老年人創建了許多服務項目,其中包括在華人社區的第一個預防虐待老人的服務項目。

福壽老人中心位於華策會皇后區社區服務中心內,此服務中心為各年齡的社區人士提供不同的社區服務,包括幼兒教育,特殊家庭服務,年長者社區服務就業計劃,青少年服務,職業培訓及成人英文班等。

關於華策會

於1965成立,華策會是一個創造正向社會變革的社區服務機構。

華策會為紐約市的華裔美國人,移民及低收入家庭提供服務,確保他們得到公平的資源及機會。華策會是一個值得信賴的機構,為超過六萬個個人及家庭在教育,家庭,社區及職業方面提供協助。

Aric Chen

Welcome to Media To Share with Aric Chen! Our quality coverage of current events spans from local and national stories to international conflict. Let's Share Stories With The World!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Next Post

臺灣導演楊力州紀錄片新作《紅盒子》 亮相紐約華語電影節

Wed Apr 10 , 2019
由知名臺灣導演楊力州所拍攝的紀錄片《紅盒子》(Father),描述臺灣傳統布袋戲藝師陳錫煌的曲折人生及與父親李天祿間的難解關係,該片將於4月14日在紐約華語電影節(CineCina Film Festival)放映,導演楊力州並將來美與紐約觀眾交流,分享他從影以來拍攝歷程最久的作品。 導演楊力州為《紅盒子》花十年跟拍布袋戲國寶大師陳錫煌,片名取自於陳錫煌供奉戲神祈求表演順利的「紅盒子」,片中不但展現許多精湛的布袋戲演出,也突顯布袋戲傳統凋零而面臨技藝傳承的問題。此外英文片名「父親」(Father)更點出陳錫煌活在布袋戲傳奇名師的父親李天祿的身影下,父子關係之間複雜難解的情結。 陳錫煌是唯一獲得臺灣文化部「重要傳統藝術布袋戲類保存者」與「古典布袋戲偶衣飾盔帽道具製作技術保存者」雙授證的國家級藝師,他成長於布袋戲世家,祖父與外公皆是布袋戲團班主。導演楊力州自述,年輕時欣賞過陳錫煌師傅的布袋戲後就深深著迷,決心拍攝他的紀錄片,結果一拍就是十年,去年還完成布袋戲VR及AR影片,接下來也將繼續記錄陳錫煌師傅的偶戲表演,盼透過影像傳承這門傳統藝術。 臺灣導演楊力州執導過《拔一條河》、《被遺忘的時光》等許多膾炙人口的紀錄片,2016年曾以記錄臺灣金馬影史的《我們的那時此刻》來訪紐約,此次受紐約華語電影節邀請,再次攜新作《紅盒子》來美,該片將於4月14日在紐約SVA戲院、5月26日接續在波士頓臺灣影展放映,活動詳情請上網站查詢。 【楊力州導演的話】 這是⼀部關於台灣傳統布袋戲技藝、傳承,以及⽗子關係的紀錄片。在拍攝的十年間,看著布袋戲文化因為語言的壓制、娛樂的多樣化後不可逆的消逝,我想…就⽤最華麗的⽅式跟它說再⾒吧!面對台灣傳統布袋戲的消逝,請再看⼀眼,這可能會是最後一眼。 放映場次(以網站最新資訊為准): [紐約] CineCina Film Festival 2019 導演楊力州將出席映後座談。 4月14日週日晚間6時30分 SVA Theater(333 W 23rd St, New York, NY 10011) [波士頓] Taiwan Film Festival 2019 5月26日週日晚間7時 Lecture Theatre, Building 26 – Room 100, MIT (60 Vassar St., Cambridge, MA 02139)

Author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