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站5分鐘,效果和走路一樣好!每天站3小時,等於跑10次馬拉松!

英國雷徹斯特大學糖尿病研究中心,在2015年世界糖尿病研討會中發表新研究,針對過重、有前期糖尿病的停經後婦女實驗證實,每坐著半小時就起身站立5分鐘,可以改善餐後血糖代謝,效果跟起來走路5分鐘一樣。

過去普遍認為,想要有效消耗能量,至少必須起身做些運動,才能促成有效代謝。這個研究發現,「只要減少久坐,就會有幫助」。

這個研究同時發現,相較於久坐的一組,不論是起身站立組或走路組,都可降低三酸甘油脂值。

另外,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每天站立3小時,每周保持5天,長期積累的健康好處,等於一年參加10次馬拉松!

英國2012年倫敦奧運會英國拳擊代表隊隊醫、英聯邦運動會首席醫療官盧斯摩爾醫生(Dr. Mike Loosemore)指出,英國政府建議國民每周5天,進行30分鐘中等強度的鍛煉,但現實中根本不到7%的人能做到,且超過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每「星期」的運動時間連半小時都沒有。

無獨有偶,過去台灣國健局也推出所謂的333運動法則,意思是「每周至少運動3次,每次至少30分鐘,且每次運動後的心跳速率需達到每分鐘130次以上」。身邊有做到的人沒有很多。

我們都知道運動的重要性,更知道持續運動對健康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我們有沒有什麼折衷的方法,可以兼顧工作和規律運動呢?

盧斯摩爾醫生表示,有的人認為站立的運動量過低,毫無作用,這種看法「完全錯誤」。

「站立能夠改善健康,降低膽固醇、心臟病、糖尿病的風險,還可以降低患癌症的可能性,人們也會變得更苗條。」

積少成多健康就會得到改善。這不需要田徑場、健身房,只要多活動一點點。早安健康整理以下方法,不用花大錢強迫自己,也可以輕鬆越動越健康!

盧斯摩爾醫師建議說:站著的時候,不僅會用到雙腿的小肌肉,還會有身體其他部位的核心肌群才能夠站直。所以即使只是站著,或在辦公室內來回走動,若每天自然而然累積3小時,一星期5天,1年之後給身體帶來的益處,也相當於跑了10次馬拉松。

多爬樓梯可以累積每日的運動量,但為什麼要註明「上樓」呢?因為下樓梯時膝蓋的所要負擔的重量,會比上樓梯時更大。對於平日沒有進行肌力訓練的一般民眾來說,比較容易造成膝蓋的傷害。

所以,建議大家如果想要透過爬樓梯來累積平時的運動量,除了注意盡量只往上爬之外,也要注意所穿的鞋子夠不夠柔軟,如果能準備一雙慢跑鞋在辦公室內更換,那就再好不過。

可別小看這一個500元的小機器唷!曾有肥胖專科的醫師指出,掛上一個計步器雖然不會幫我們自動消耗熱量,但卻能讓自己多意識到每日的運動量。看著計步器上的數字慢慢爬升,內心也會有一種莫名的成就感,鼓勵自己持之以恆。

另外,臺大醫院的內科部主治醫師吳造中也曾提出,長期久坐不動的上班族,正是腳部深層靜脈栓塞的高危險群!站著開會除了健康上的優勢,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集中大家的注意力,同時也減少開會的時間,增加辦公室的生產力。

日本的佳能電子、台灣的福特六和汽車都已行之有年。如果主管和同事願意配合嘗試,大家不妨改變一下工作的習慣,得到的好處會很令人驚訝喔!

Aric Chen

Welcome to Media To Share with Aric Chen! Our quality coverage of current events spans from local and national stories to international conflict. Let's Share Stories With The World!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

Next Post

Breaking News: At Least 26 Dead, ‘Multiple victims’ reported in church shooting outside San Antonio

Sun Nov 5 , 2017
At least 26 people were killed in Sunday’s church shooting in Sutherland Springs, Texas, Gov. Greg Abbott said at a press conference. About 20 others were wounded, said Freeman Martin, a regional director with the Texas Department of Public Safety, with victims ranging in age from 5 to 72 years […]

Authors

%d bloggers like this: